一開始先去大潮州人工湖勘查,發現礫石地質之上鋪滿厚厚的泥,隨著湖邊下坡泥變厚。到湖底是尚未乾的濕泥。我們去行政院環保署的網站,查詢林邊溪沿海地區國小的第一層地下水觀測井導電度和雨量資料,可以發現在2018年人工湖啟用後一年導電度有降低,之後回升。另查2017-2021年雨量,一樣多雨的2019年,下游導電度還是跟以前一樣高。
最後我們想知道覆蓋濕泥與泥裂對應不同土體的透水數據,於是先設計大卵礫,和河床砂礫以及混和土體,與泥放到模型測出水量。
對照空盆出水為100%,結果出水率 大卵礫(60%)大於河床砂礫(20%)。二者混和土體透水率比較接近河床砂礫(16-24%)。但是一旦加泥在上方之後,就完全阻塞透水率0%。若以大卵礫石等到曝曬泥裂,透水率由60%降到32%。另有漩渦模式。泥蓋大湖會使透水率大降,補水滲透緩慢,影響第一層地下水補水率,從導電度可驗證。
與延續性作品說明書之內容相比,本作品著墨於不同土體覆蓋乾泥與濕泥對透水率的影響,並加入實測人工湖邊坡泥深製圖以及加入雨量的探討,最後由2021年改版的官網的地下水數據,得到淤積泥使得淺層地下水導電度並無明顯改善的結論,與前導作品以及官方宣稱的補水效果,有相當大的出入。